当前观点:羡慕!这里的导游可以评职称啦~
坚守旅游一线30年,济南导游张晓国最近有了一个新身份——研究馆员。
(资料图)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公布了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结果,身为导游的张晓国、张冉冉分别获评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
导游也能评职称,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那么,山东省将导游纳入国家职称等级评定范畴,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在解决“职称”问题后,全省4万名在册导游又该如何发展?
“高级导游”成了“研究馆员”
4月12日晚,出差回到家后,张晓国第一时间打印出让他“盼了多年”的职称证书,“研究馆员”四个字映入眼帘,这让他心里美滋滋的。
张晓国是日语旅游专业本科毕业,近30年来一直坚守在旅游行业一线。“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有职称了!”张晓国激动地说,在我国职称制度里面,没有导游员这样一个序列,“这么多年,在参加正式评审或者重要课题的时候都需要填写职称,我只能填无或者高级导游。”
根据《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委员会组织实施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工作,导游人员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等级。然而,文旅系统的导游评级并未纳入国家职称等级评定范畴。
“2022年,我们修订了职称评价标准,在群众文化专业的职称中又分了很多小专业,其中一个细分专业就是文化旅游讲解,包括导游、景区讲解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工作人员称,山东省的导游从业人员在达到相应标准以后,就可以参加职称评审。
该工作人员称,将导游纳入国家职称等级评定范畴是山东首创,“张晓国是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符合破格评审‘正高’的条件,张冉冉是符合‘副高’的条件,就评上了‘副高’。”
山东导游评“职称”意味着啥?
“全国导游群体有数十万人,但这个群体的职称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张晓国介绍,十几年前,有关部门也曾研究过导游群体职称的问题,但是最终却不了了之,“职称问题也是导致导游群体缺乏身份认同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晓国称,正是在文旅融合的产业背景下,山东的导游群体才有机会参与到文化大行业的评审序列,“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导游取得职称,推动导游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助力山东旅游高质量发展。”
“导游是旅游业最基础的服务人员,是一个地方的窗口,代表着旅游业的形象,更是旅游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称,“将导游纳入职称评定序列中来,能够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稳定和发展导游人才队伍,提振旅游行业信心。”
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认为,山东创新职称评定机制,给导游评职称,有利于促进导游从业人员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有了“职称”后,导游将如何发展?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省共有4万余名在册导游,他们鼓励导游进行职称评定。那么,有了“职称”以后,导游又该如何发展?
“在1985年之前,导游基本上是属于公职人员,那个阶段就是外宾接待;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考导游证,游客越来越多,原先的导游也从公职人员变成了国企员工,而且越来越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旅行社开始不再‘养’导游了。”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介绍,虽然部分旅行社还有专职导游,但是疫情后很多导游已经市场化了,导游也变成了“自由职业”。
在王晨光看来,导游评“职称”是对优秀导游的一种认可,但是市场化背景下的导游不一定能“享受”到“职称”带来的福利,更多的是一种荣誉。
“还要靠旅行社,靠市场,靠旅游法等来规范导游。”王晨光认为,导游改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为导游评“职称”,还要解决导游收入等配套问题,通过旅游市场的改革解决导游诱导游客购物等问题,提升导游群体的整体形象。
来源:中国旅游报、齐鲁晚报
编辑:梁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