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私募冠军遭强制平仓!
上市公司的一则公告,曝光了昔日私募冠军的窘迫处境。
近日,新华百货公告称,因权利承受人深圳景平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申请强制执行,现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强制卖出上海宝银创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宝银”)信用账户中的新华百货股票2746.87万股。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宝银的掌门人崔军曾是私募行业的风云人物,自称管理规模超百亿元,且旗下产品曾获得私募冠军称号。不过,2016年后崔军管理的代表产品净值暴跌,2019年他更是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职务侵占等罪名被判决有期徒刑14年,如今上海宝银持有的部分股份也被“强制平仓”,昔日私募“大佬”究竟发生了什么?
【资料图】
上海宝银部分持股被“强平”
6月13日晚间,新华百货发布公告称,当天下午收到股东上海宝银发来的《紧急通知函》,上海宝银收悉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今年6月12日作出(2023)鄂01执895号之一的执行裁定书及向天风证券发出(2023)鄂01执895号之四的协助执行通知书。
据《紧急通知函》,上海宝银与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质押式证券回购纠纷一案,因权利承受人深圳景平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申请强制执行,现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强制卖出上海宝银信用账户中的新华百货股票2746.87万股,并将变卖所得价款直接划付至武汉中院指定账户。另外,在人民币3.42亿元债权范围内,将上海宝银信用证券账户内的新华百货股票2746.87万股采用大宗交易方式强制平仓,并将全部平仓所得及剩余资金划扣至武汉中院指定账户。
事实上,今年4月28日,新华百货就曾发布公告称,截至公告日,公司股东上海宝银共持有公司股份6759568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96%。其中,上海宝银创赢最具巴菲特潜力对冲基金3期账户(以下简称“巴菲特3期”)持有公司股份6163414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32%。巴菲特3期持有公司股份累计质押总数为34165417股,占上海宝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50.54%。根据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鄂01执3019号之三,巴菲特3期所持34165417股无限售流通股被轮候冻结。
崔军“身陷漩涡”
值得一提的是,所持股份被强制平仓的上海宝银的创始人崔军,曾是私募行业的风云人物,旗下曾有三家“宝银系”公司,分别为上海宝银创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兆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文统称为“宝银系”)。他在股市的惯常投资手法是一、二级联动,2014年其管理的产品还曾夺得过私募冠军。但随后,他却因新华百货的股权争夺而“跌落神坛”。
具体来看,2015年在4月14日,崔军通过上海宝银和上海兆赢股权投资两家公司旗下的基金对新华百货完成了首次举牌,持股比例达到公司总股本的5.0191%。此后宝银系通过连续增持和举牌,持股比例一度增至32%,成为新华百货的第一大股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5年6月2日,上海宝银在其网站突然发布《上海宝银创赢投资公司致新华百货全体股东的一封公开信》(下文简称《公开信》),崔军在《公开信》中称,新华百货全体股东应合力将公司打造成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与沃尔玛的结合体。
自此,新华百货管理层与崔军宝银系间的斗争升级。2015年6月3日,新华百货紧急发布公告称,因上交所问询函,要求上市公司及上海宝银就《公开信》进行核实。上交所认为,崔军旗下的上海宝银于2015年6月2日通过其网站发布的《公开信》“涉嫌以新闻发布代替信息披露等违规行为”,为此上交所决定启动纪律处分程序。
2015年11月,监管部门便向上海宝银和崔军下发行政处罚通知书,认定其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构成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和罚款。
此后,股权之争的形势逐步扭转。2016年1月28日,新华百货以宝银系在购买股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市场失信行为,违规增持、减持股份等行为,以及违法操纵股价的行为为理由,将其告上了法院。另外,经过旗下子公司增持,2016年12月,物美控股合计持有新华百货32.94%的股份,重新回到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在争夺新华百货股权失败后,崔军管理的私募产品净值暴跌,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2018年-2019年,崔军还被合伙人举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职务侵占。
据媒体报道,虹口区人民法院认为,上海宝银及被告人崔军通过上海宝银业务员等推荐、介绍等方式,以投资兆赢公司股权上市等项目为由,在股权基金合同中加入对赌协议并以此承诺保证8%的年化收益,向投资人进行宣传,吸引投资人投资,且未作合格投资人风险评估,被告单位、被告人的行为具有公开性、利诱性,且违反了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定性。因此,2019年9月,崔军因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职务侵占等罪名被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有期徒刑14年,处罚金30万元,没收财产100万元;崔军控制的上海宝银创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罚金40万元。
另外,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的登记信息里,上海宝银的机构诚信信息栏已满目疮痍。天眼查网站信息也显示,上海宝银涉及多起案件,法院判决的执行标的总金额高达3.69亿元,未履行比例达99.8%。
昔日“私募大佬”跌落神坛
事实上,伴随着私募行业的高速发展,“折戟沉沙”的私募冠军并不少见。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昔日大佬跌落神坛,是私募业“野蛮生长”时代结束的标志之一。
比如,今年2月,知名私募广州基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基岩资产”)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资料显示,基岩资产管理规模一度接近百亿元,而且曾计划赴美IPO,做“美股私募第一股”。然而近3年来,基岩资产因挪用基金财产、未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职责等问题多次被监管处罚。
2021年,广东新价值也被中基协取消会员资格。公开资料显示,广东新价值曾以超190%的收益率夺得2009年私募业绩冠军,基金经理罗伟广也因此一炮而红。不过,近年来广东新价值不仅长期业绩远落后于同行业水平,还多次受到监管处罚,逐渐失去曾经的“光环”。
沪上一位私募研究员感慨称:“在私募业发展初期,激情与风险交融,很多人通过激进操作甚至违规行为来获取超高收益,成为所谓的私募‘大佬’。但伴随着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愈发激烈,监管持续趋严,野蛮生长的私募开始暴露风险,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未来,私募管理人只有走正道,不断提升专业化、机构化水平,方能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